近日,由北京信用學會主辦的主題為“基于雙碳目標的生態信用體系構建——以浙江麗水為例”論壇在線上開幕。與會專家表示,這是國內第一次提出“生態信用體系”概念,并初步完成了理論框架和落地路徑的系統闡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關涉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轉型,更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系統性重構。在此背景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如何促進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效提升?
主講者北京信用學會副秘書長、首都師范大學信用立法中心研究員薛方表示,生態信用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創新的新場景、新探索。其特殊之處在于:一是基于制度性需求。不同于工業文明時代的產品由生產定義,生態文明時代的產品由需求定義;二是源于系統性增信。生態信用體系由生態環保領域信用主體承諾,由政府、載體和平臺背書增信形成的生態資源保護、生態價值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的系列生態信用工具和機制構建。
專家表示,生態信用體系建設將覆蓋金融活動、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三個場景。一是基于金融活動的生態信用體系。推進綠色金融、碳金融、轉型金融,“生態信用風險”分類、“企業生態信用”的引入是關鍵。二是基于經濟活動的生態信用體系!熬G色溢價”的降低、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的破解,生態資本的信用構成和信用的社會資本解構至為關鍵,而生態信用認證、增信是實現“添綠增匯生金”的重要手段。三是基于社會活動的生態信用體系。良好生態環境是公平的公共產品、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信用將進入政策工具箱也將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綠紐帶”。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部民商經濟法室主任王偉認為,“生態信用體系”主題非常前沿,具備了一堂好課的全部要素。第一,聚焦兩大熱點,回應時代需求。聚焦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兩大熱點,并實現了兩大體系的打通和理論自洽。第二,深刻把握理論前沿。對生態文明思想進行闡釋,結合麗水樣板進行了深入探討,同時引入公共信托理論,理論框架和分析科學合理。第三,信用功能如何體現生態資本、數字化綠色化時代的要求,為社會信用建設開辟了另外一種獨到的思考路徑。
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信用事業部總經理李偉認為, 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實踐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把信用的理念、方法和手段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結合,是下一個階段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助力“雙碳”目標的重要工作。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以生態信用建設為抓手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用“信用”和“綠色”國際通用話語方式,講好美麗中國故事。
深圳市信用促進會秘書長鮮濤表示,生態信用體系解決的是一個生態的問題,但是生態的問題往往又是人造成的,所以說生態信用就是通過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開展信用信息資產化,其中生態信用信息不僅要服務于綠色金融,還要通過信用資產化形成增值收益。生態信用建設不是成本和負擔,更是一種價值和機遇,是信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中國市場學會信用專業學術委員會主任林鈞躍認為,“生態信用體系”概念的提出,或可認為是一個新理論的萌芽。它突破了“行業信用體系”方法,但也不是國家發改委曾經抓過的“重點領域”信用體系,將社會信用體系的邊界外推,推到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關系,包括拓展出法人和自然人之外“大廈”等新信用主體。(記者王寶會)
。庳熒昝鳎罕疚牟糠窒嚓P內容和素材來源于“經濟日報”;版權及觀點歸原作者所有,本站整理轉發僅供學習交流,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刪除。) |
|